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传统文化 >>道教历史 >> 道教的思想发展渊源
详细内容

道教的思想发展渊源

道教的思想渊源介绍


道教渊源 道家思想

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

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

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久视,万古常存而成为神仙。道家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寿,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

“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度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上一篇中国的道教历史下一篇道教
在线客服
- 道长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风科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