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传统文化 >>道教信仰 >> 古代“淫祀”与今天的“迷信”相比较
详细内容

古代“淫祀”与今天的“迷信”相比较

         “迷信”,通常是指不理性的信仰。广义上说,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迷信活动一般是专指民间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所从事的抽签、打卦、算命、看相、看风水、驱鬼、跳大神等活动称之为迷信。

       中国古代并没有“迷信”这个术语,而是用“淫祀”指代祭拜不该祭拜的对象,或与官方祀典不同的信仰和行为,以区别正确的信仰和错误的信仰,

  19世纪末,“迷信”这个术语进入中国。在当时社会危机与思想变革的语境中,这一术语的概念被放大了,凡是与“科学”、“理性”矛盾的,都被视为是“迷信”。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新知识分子,特别是科学主义者将“宗教”等同于“迷信”。他们将宗教视为封建社会中罪恶的象征,排斥和反对一切宗教。

淫祀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礼记·曲礼》谓:“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这也就是说,祭祀不应该祭祀的,就是淫祀,淫祀是不会得到福报的。

一般来说,淫祀包含了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前者是指过多的奉祀,后者是说没有列入国家祀典的都被视为淫祀。

《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家治理的头等大事。与淫祀对应的是“正祀”,也就是官方或正统宗教的体系,历朝历代都有对正祀进行规范。

     西汉平帝时就有“班教化、禁淫祀、放郑声”的举措。东汉末年曹操“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魏晋南北朝的君王也多次下令禁淫祀,拆除不符合正祀的祠庙。

     唐代将祭祀分为大、中、小三大类,经过太宗、高宗、玄宗几代君王才形成了完备而统一的祭祀典制,规定祭祀神灵、地点、时节以及利益程序。宋代之后,一个新的制度出现了,朝廷会对地方上神灵进行封赐,经过这种赐额封爵将地方信仰纳入国家祀典,妈祖等区域神灵也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

     明代之后,朝廷又发布诏书“正神号诏”和“禁淫祠制”,推行高度中央专制统治,但是基本延续了前朝关于正祀与淫祀的管理。

除了淫祀之外,“愚迷”、“愚昧”、“迷惑”、“迷妄”等传统词汇也被用来指代民间百姓不符合礼法的信仰活动。


      明清时期的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广泛存在的宗教信仰活动持有批判排斥的态度,指斥为“妄信”、“愚迷”,又污蔑为“淫祀媚神”、“怪诞不经”。特别是明末清初的“礼仪之争”,对中国的各种信仰民俗进行彻底否定。


清末,“迷信”这一术语正是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中文中很多术语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比如科学、理性、宗教、哲学,迷信一词也是如此,十九世纪末维新思想家将这一词汇译介进入现代汉语体系。

英文中的迷信一词是superstition,来自于拉丁文superstitio,这个词包括两个部分,前部分指过度的,后部分指固守立场。意指与自然科学相矛盾的超自然的因果关系,是对未知或神秘的食物有着不合理的恐惧和崇拜,比如星象、征兆、巫术、预言等。

二十世纪之后,“迷信”这个词逐渐普及开来。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他的宗教观念,并开始了以“迷信”为概念工具批判传统社会。

      辛亥革命之后,政府彻底废除祭天祭孔,传统的正祀体系也由此崩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破除迷信运动,对传统宗教信仰极其仪式行为进行批评和毁坏,比如毁庙兴学,风俗改良,摧毁与宗教相关的古迹文物。1928年的《神祠存废标准》记载了当时政府清理传统神祇的情况,对儒家神灵和祭祀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破坏。

 总而言之,“迷信”一词的本意,并不是指所有的宗教,而是指非理性地恐惧和崇拜,与正信相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并没有这个词语,而是用“淫祀”指代过度的和不符合国家祀典的信仰活动。

     清末民国时期的“迷信”概念,是在民族国家危机,文化思想变革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特殊术语,它作为一个话语武器,更大的作用是在特定社会中破除传统文化禁锢。

    今天,当我们再使用“迷信”这一词语时,应该回到它的本意中,而不能像一百年前那样,排斥和否定所有的宗教信仰。


在线客服
- 道长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风科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