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科仪的功效作用道教科仪指道教道场法事 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序敷演如仪。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式,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荡秽叫“荡秽科仪”,简称叫:开坛科,荡秽科。 道教科仪是体现道教信仰内容 的行为方式,俗话称“道场”。它是道教信仰者接受道教教化、加强道教信仰、 培养道教情感、以及交流思想见解的重要手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 的宗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科仪。 信众邀请道士为他们举行消灾延生或超度道场, 我们道士要为他们念经拜忏,举行步罡踏斗、破狱冲表等科仪,从而,使信众的心灵得到慰 藉,愿望得到满足,但从一个道教徒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宗教科仪有些什么功能、有些什么 作用呢?值得我们深思。
斋者甚多,大同小异,功德甚重,实能贯通乎上下,以归于最 上一乘也。其威仪节度总二百四十条,秘于三元宫中,造端举要,以诏后学。由是观之,则 所谓动天地,感鬼神,福邦国,济幽显,舍此道,则何以哉”。 意思是道教的科仪名目 繁多,但都大同小异,上可通达神仙世界,下可以到达幽冥境界,都可以达到沟通神、人、 鬼的关系,使道教信徒的祈求和愿望能够通达到天界的最高处,也能够达到幽界的最深处。 可见,道教仪式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感应神鬼,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安慰,或者帮助幽界的 鬼魂拔度超升、或得道登升仙界。如果道教科仪离开了通神和济度的功能,信众就不会来到 道观做道场,也不会出现万商云集的庙会,也无法给做道场的信众以什么心灵的慰藉。如果 信众的心愿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延续。 因此,在进表科仪中,法师 的大部分功法都是在罡单上完成的,而罡单上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北斗七星、二 十八宿等仙境之物,象征仙界,象征着法师的元神出窍,云游天庭,把信众的心愿飞送给神 灵。在净坛、进表等科仪中,有时道众分班旋绕,犹如仙班在仙界灵霄中,慢行赞颂, “瑶坛偈”唱词:“瑶坛设象玉京山,对越神霄尺尺间;宝黍空浮瞻妙相, 珠廉高举瑾天颜;云驭龙降临法界,风烛龙灯映宝台;三界十方齐降鉴,庞留洪神满人间 ”,描写了神仙世界天庭君臣相见的场景,表达了信众祈福的愿望。 同时,道士阐影科 仪时,都会诵念经文中道教天尊神名号,祈请神灵光临醮坛,“金钟交彻,玉磬和鸣, 召十方阳德之灵,集九地阴冥之宰,普临法会,共证斋功”,如地狱灯仪、亡斗等,炼 度科还会召集九幽孤魂野鬼临坛。人们在坛场里虽然看不到神灵的身影,也听不到神灵的声 音,但是,道教认为,只要按仪行事,神灵是会来到坛场听到道教徒的祈请和信众的愿望的 。 另外,在有的道教科仪中,法师还要施符法召请天将神吏莅临坛场,或者法师在行仪时把 自己存想成是一方高尊,代天说教,代神施法,甚至代天神选召,如发符、亡斗、进表等科 仪,法师要会变神召将道法,否则,法师就无法行仪。神圣的科仪和庄重的坛场,使道教徒 感受到神灵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祈求就会得到满足,自己在地下的亡亲会得到升登,从 而,在通神和济度功能中,能帮助道教徒解脱各种思想苦闷和世事烦恼,在心灵上得到了满 足,灵魂得到充实和欢乐,而这种满足也正是基于对神的信仰。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和神灵沟通,能召请天神降临,向 神斥说信徒的愿望。所以,道教日常早晚功课开始诵念经文前要念八大咒,目的就是净口、 净心、净意、净天地等,澄心涤虑,使身心皈依道途。可见,学习做道场以及在修道中坚持 做道场科仪,对自身的修持大有裨益。
道士修持包含很多的内容,而坚定自己的信仰,继承道 教教理教义,应该是最重要的内容。道教科仪都是按照教义思想编写的,在各种科仪中,都 包含大量的道教教义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领悟。例如,在《斗姆炼度金科》中, 在水火交炼以后有词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炼度众魂;天一生水,地 二生火,水火交炼,炼度有形;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炼度成真”,这名话 ,缘起于道教经典《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教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万物的本体是“道”,是“气 ”,而处于天地间的人、魂、神同样统一于道,气范畴之中,魂可以投胎成人,魂可以 登真成仙,而人也可能下地狱为鬼,也可以上天界成仙,这些都是道教科仪中所包含的道教 教义思想。 当然,不同的科仪包含的教义内容不尽相同,这是由科仪行为的目的、要求和表 现形式决定的。其次,在各种科仪中,都包含有忏悔罪错、解冤释结的内容,在《斗姥炼度 金科》中在“志心召请”“二十四门苦爽、三十六类伤亡”后,有许 多解冤释结的涌白,其中有称“切以积愤成冤,虽戴天而必复,欺心负债,诚切己以难 忘。纵侥幸于人间,必牵缠于泉下。 念念不忘,冤冤相报,以今请降符章,解释累世冤对, 共离苦趣,各遂生方”。科书中有行仪提示“师结北斗诀,存想自己恩怨两忘, 一切冤仇解释”。又如《玉皇宥罪赐福宝忏》中的“除罪、成真”两段,道 众替代亡灵忏悔,愿消除“不孝父母罪、不敬天地罪、肆意任心罪、顺邪弃正罪,荤口 读诵罪、邪淫妄语罪、无恭敬心罪等各种罪孽,达到“按妙典以忏除,求诸障之扫荡 ”,同时,希望此魂来世能够“得证功德身、神通身、慈悲身、良翳身、光明身 、自在身等”,“身度三界与道常存”。 这样的经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道众在为信众举行超度祖先科仪的过程,其实也是对信众和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相得益彰。第三,在各种科仪中,都包含有归依、戒律和愿望的内容。斋天科仪中的 “十二愿”即“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民族和 睦,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 富才贤,十一愿世界和平,十二愿正道兴行”,体现了道教对太平社会的理想愿望。 而 且,各种科仪行仪时都有皈依道、经、师三宝的内容,在戒律上也体现“戒杀、戒盗、 戒淫、戒妄语、戒茹荤、戒不敬三宝”等宗教思想,希望道众能“奉戒专一,冥 心大道”,这对行仪的道士都有教育意义和修持功能。第四、道教科仪中的包涵着养生 思想。如科仪中经常诵念的《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就是一部有关养生的经典,“上药 三品,神与气精……人各有精,精合其气,气合其神,神合其精,绵绵不绝, 固缔深根……”,经文阐述了人体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修行 之人要注意培植保养,不可轻泄。《三比歌》、《四梦歌》、《三奠酒》等科仪歌偈,用通 俗形象的比喻,花开花落,日月盈亏,历史典故,劝说世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养生思 想的贯穿,对日常修持科仪的道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历来道士有仙风道骨的雅称 ,不无道理。 不能“视科典为文具,因果为虚谈 ……不究本面家风,日坠祖宗基业。”我们要努力继承好传统宗教科仪, 要深入领会其中的教理教义思想,不能囫囵吞枣。在科仪学习上要循规滔矩,如法如仪;在 阐影科仪时,要保持科仪的神圣性。 科仪法事包括祈福道场,度亡道场。 一:祈福道场具体内容包括: 1.祈福转运,消灾解厄,化解小人,以趋吉避凶,免除牢狱,官非侵扰,诸恶消除,万灾化解。 2.祈求事业兴旺发达,开五路财门,万事吉祥,顺利如愿。 3.祈求婚姻美满,夫妇和合,求婚求子,家庭和睦,求福求禄等。 4.祈求家宅,公司,厂砖等平安顺利,道法驱邪镇煞,洒净安神谢土。 5.悔罪祈福法会,可化解久病不愈,服药无效,祈求病愈消灾,诸事顺利。 二:度亡道场具体内容包括: 1.超度故去的亲人、九玄七祖及亲友师长,以祈求祖先保佑,福荫后人。 2.祈求超度误杀误伤的各类有情生灵,令死者安息而往生,生者安宁而延生,阴安阳乐。 3.祈求超改前世今生所造业障,解冤释结,消灾还债。 4.超度因各种原因打胎而产生的婴灵。(婴灵因不能成人怨气极大,会对父母及家人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 上一篇扬幡科仪下一篇请灵符会不会反噬和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