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距今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 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中国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 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 “道”和“德 ”。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 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 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 并认为 “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 “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 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 “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 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 展的。 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 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 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是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 象的,故经书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德 ”在道经中说: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 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 特性而言,“道”和“德”都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教认为:道 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
所以道教中人 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其信仰及行动的总准 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故“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 “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 ”、“柔弱”、“不争”、“抱一”、“寡欲 ”等作为处事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 则中而发挥出来的。《道德经》里所说的“上德”、“玄德”、 “常德”,其含意就是:自己做了有益之事而从不居功者为“上德” ,天地对万物抱着听其自然而不主宰者为“玄德”,能将正义之事坚持而始终不 变者为“常德”。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 为”就是道教最高的“教义”。必须理解,所言“无为而无不为 ”,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现象和所发出来的作用 。 “清静”,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 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 的“无为而无不为”。 “柔弱”,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其“柔弱”就是“道” 的作用。比如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 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辨 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不争”,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该顺乎自然,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抱一”,《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一”是指“道”的宇宙本体所说,“抱一”是指“混然一 气”而言,是说道教最基本的修养工夫。 “寡欲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老子认为:对于“人欲”的节制,尤其是在修养方法上,显示的非常重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们能做 到“寡欲”是有好处的:若能做到“无欲”为最佳。 “ 精气神”,历代的道书在讲修养方法上,总是离不开其“精气神”的研究,并且认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乃是顺则生人”;能把修养工夫做到: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便为逆则成仙。”就修养工夫而言,这 “精气神”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上乘修养工夫所讲的都是“先天”,所说“元精”非交感之精,所说“元气”非呼吸之气,所说“元 神”非思虑之神。这也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 上一篇家里请了神像怎么供下一篇关于道教:符 箓 斋 醮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