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传统文化 >>道教文摘 >> 道教坛场法器:朝简
详细内容

道教坛场法器:朝简

道教科仪中所使用的法器 “笏”,历史传统也颇为深远。道教产生之前, “笏 ”已长期存在。《释名》解释 “笏”之功能曰: “笏,忽也。君有教命有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

《礼记·玉藻》中记录了不同身份者所用 “笏”之区别: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在南北朝时,“笏”又被称作手板或朝板。有学者研究,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用象牙制造的笏,六品以下官员用竹本笏。

朝锏3.jpg

《舆服杂事》记录 “笏”之具体用法: “古者贵贱皆执圭,书君上之政令。有事,则搢置于腰带中。五代以来,唯八座尚书执笏者,白笔缀手板头,以紫囊裹之。其余王公卿士,但执手板,板主于敬,不执笏,示非记事官也。”“敬上尊贤,贵不逾常。用制斯器,备对遗忘。”

道教产生初期,道门并未使用 “笏”,由于受到世俗朝礼的影响,至南北朝时,道门人士在科仪中引入笏礼。《升玄经》记载了道教科仪中道士执笏之礼:“太上敕陵,阳监受教,稽首而起,执笏户东,面西而立。” 直到今天的道教科仪中,道士仍然执笏,且多为木制。(选自嗣汉天师)


在线客服
- 道长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风科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