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和克:世界基本元素的相互作用生和克:世界基本元素的相互作用 五行主要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五行相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 乌夜啼 戒洗面 [元] 丘处机 呜呼俗态,行乐恣胸襟。盖论人情,华世度光阴。 阴阳反覆,天地有浮沉。福谢殃来,悲痛怎生禁。 统年才过,肠胃饱初侵。洗面淘筋,还是竞贪淫。 人无远虑,必有祸胎深。祸未萌时,谁解预防心。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 丘处机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屡次出现,被视为出世高人,更是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会晤名扬天下。丘处机作为养生学家,把一年四季按五行、五味与脏腑相配,依照生克制化与阴阳消长原理,论述了每季摄生消息及注意事项。 丘处机的这首词,晓谕祸福道理,依旧暗藏五行思想。中国自古有祸福相依,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相互转化的。 一、五行的生克观 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范畴,“阴阳五行”几乎相提并论。但五行思想严格地说并不直接出自《周易》,出于八卦。 中国古代把物质的外在德行,以日常习见的金、木、水、火、土作代表来分类,名为五行,并且指出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八卦中每卦也有它们在五行中的属类:坎属水;离属火;乾、兑属金;坤艮属土;震、巽属木。 从文献学角度去看,“五行”观念应产生于商代,因为是《尚书-洪范》首先提出五行说。 《洪范》一开头就讲周武王打败商纣,俘虏了箕子,周武王 向箕子征求治周之法,箕子介绍了治国九大原则,即洪范 九畴,其中第一条便是 “五行”。可见,“五行学说”在当时已有较大影响。(1) 《尚书·洪范》中明确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到了战国时代,邹衍著《终始大圣篇》,把《周易》的阴阳消息之说与《尚书·洪范》的五行之说结合起来,对“阴阳五行”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到了汉代,儒家因董仲舒采人阴阳五行之说,因而产生一大转折。(2) 五行的运用主要在汉代,汉代同样也是研究运用《周易》的一个高峰时代,无论是《史记》和《汉书》,都对其中一些怪异的图谶事件做了记录。 《春秋繁露·五行 对》记载 了董仲舒答河间献王问话的内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 可见,五行观念在当时已经成为重要思想。班固等人撰写的《白虎通义·五行篇》对此做了解释: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能生火;火生土者 ,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 ,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固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这些都是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并不难于理解。相对难于理解的就是“金生水”,金为什么能生水,可以理解为用金属刀具可以从地下挖出水,更重要的,从方位上讲,西为金,山川为金,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自西方来,自然可以理解为“金生水”。 五行理论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都归纳统摄了五行之内.而这种归纳又是有层次的, 开始,五行的根源是诸如五谷、五果、五菜、五畜、五禽、 五官、五脏乃至五岳等等,它们明显是事物的实体;到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把五音、五昧,五色,五臭等事物属性,纳入五行之中;及至后来,在此基础上,人们把凡属于世界的一切非物质的精神状态也全划人五行的理论框架之内,于是就有了五志、五德、五气、五运等无数个五行系统,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周密的宇宙哲学系统。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是五行分类的最大特色,这正符合人类早期认识世界的特点,这是世界任何民族文化都无法企及的哲学认知。 确定五行之后,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已观察到了五行之间的种种关系,认识到水可以来浇灭火。火又能把金属溶化,而金属制作的刀具可以砍伐树木,树木的根又能深深扎入泥土之中,用土筑成的堤坝可以拦住洪水,从以上的 自然现象中就产生了五行相胜的理论。胜者。克也,也就是战胜的意思。另一方面,人们察看到,木燃则成火,火燃烧 以后的灰烬变成土,土里生成可以冶炼金属的矿,而金 石又往往能生泉水,水可滋润草木的生长,于是就有了五行相生的理论。这样,五行就形成了循环相生相胜的关系, 这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辩证思想。(3) ![]() 二、顺势而为:五行理论的生活运用 根据《春秋繁露·五行对》的论述,五行相生循环。是一种生、长、养、收、藏的生产性循环。而由藏再到生,循环往复。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势”和“平衡”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涵。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五十一章)“势”字,在词语中可谓丰富多样,通常可以表示事物的发展演化趋向,如:局势、形势、态势、姿势、情势、国势、水势、火势、风势、伤势、时势、运势、走势、涨势、跌势等;也可以指某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影响力,如:地势、山势、权势、势力等。 在物理学中,常常用来构建运动学描述与动力学分析。“运动速度”是状态参量随时间演变的比率,“恒常”即状态参量的稳恒变动,“静止”即瞬时速度为零,“加速度”则表征稳恒状态的改变。使静态事物开始朝某一方向(即某一参量所标示的方向)运动,使运动中的事物(如上述在“走着”、“涨着”或“跌着”的事物)改变行进速度、行走姿态或行进方向。就形成了“形势”、“姿势”、“走势”、“涨势”的诸多判断。 “势”在社会学中,内涵则更为丰富。譬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一种有利于预期的事态演变的趋势、大势,称之为“谋势”、“蓄势”或“造势”,凭借已具备的趋势而推进,则称为“借势”、“乘势”、“顺势”……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是如此。 战国时代思想家邹衍用五行相胜的理论来解释朝代的更替,认为时代更替乃是天运之必然,是五行相克的产物。比如说,夏朝为木德,而商是金德,金克木,故商代夏;同样道理,克金 者为火,故周为火德,灭水者为土,故秦王朝相信自己是土德,如此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历代统治者对此无不信服,形成了历朝换代时“易服色,改正朔”的惯例。秦始皇相信 自己是水德,于是按水的规范,服装都改用黑色。明朝以土德王,色尚黄。故用明黄色。清承明远,是为木德,木尚青,故清王朝有“青龙旗”。历代君王下诏,开头便是“奉天承 运”,奉天者,奉天之命也;承运者,即承受五德之运也。(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顺势而为,而五行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更为多样,我们下面用图示例: ![]() 大自然中,四季往复,昼夜交替,花开花谢,潮涨潮落;人类社会中盛兴衰亡, 极泰来,起居作息,生老病死,无不是体现了“五运相袭,连环无端”的顺逆变化观。 (5) 三、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 作为五行理论中的平衡思想,在传统中国养生中体现更加淋漓尽致。 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虽然繁杂,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简而言之,就是所有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帮助(生)、被帮助(被生),司控(克)、被控(被克)的关系。就人体五脏而言,任意一脏都会与其他四脏存在上述的四种关系。人体的内环境就是在这样一个平衡有序的状态下健康发展。人体要保持正常的生命健康状态,就必须要有五脏(腑)间生克制化平衡为基础,只有五 脏(腑)生克制化平衡协调,才能表现出阴阳平衡,精神乃治,也就是中医的生理观。如果五脏(腑)间生克制 化的关系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失常状态,就会阴阳失调,疾病就会产生,这就是中医的病理观。 ![]() 《易》常以“位当”与“位不当”来判断吉凶悔吝。所谓位当者,即平衡,位不当者即不平衡。平衡表示正常人,不平衡表示病人。然平衡与不平衡是相对的,二者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处于平衡之正常人,如起居失常,饮食失调,或七情六淫所致而成不平衡之病人。(6) 五脏 和五行任意两者之间,只存在或生或克的单一关系,而只有生或克是不能也不可能出现平衡协调 状态的,有且只有至少三者之间才会存在生克制化的双重关系,才能有平衡存在,有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基 础,进而才能达到五脏(腑)的全面平衡,这种三角形关系,是人体生命的机理,它们之间相互维系,形成“三维守恒”运动,人体的生命运动就是依此而化生的。这种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三维守恒”法则。 善易者不卜。通过研读易经,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进而采用适当的应对策略。或者用阴阳五行思想调节身心,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实现内心的中和之美,这都是大道。但现实中,有不少人借此算命,改命,甚至以此想要“逆天”,则过矣!至于有些人借此招摇撞骗,图谋钱财,则更等而下之。正如前文丘处机诗中所言,应慎之戒之! 上一篇天地人:中国人的统一场理论下一篇天师灵符画符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