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传统文化 >>道教祖庭 >> 江西道教祖庭近千年的活化石、重大幸存文物“天师祖庙”被发现
详细内容

江西道教祖庭近千年的活化石、重大幸存文物“天师祖庙”被发现

天师祖庙_副本.jpg


中国江西龙虎山道教祖庭,道教文化近千年的活化石、重大幸存文物“天师祖庙”被发现
                        
 
     江西龙虎山是一座人文与自然交融为一体的名山。其文化旅游的两大特色道教根脉地和丹霞地貌突显,尤其是历史上道教的根脉文化孕育了天师道文化,集中华文化之大成,活态反映了中国道教文化演变过程,是本土宗教及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古代文化瑰宝,富有极高的影响力和遗产价值。

         江西龙虎山的道教文化几经盛衰,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重新恢复,政府和道协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然而,在民族复兴,留住历史根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入发展地方经济的当今,随着道教文化、旅游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持续发展,龙虎山道教文化出现根脉的断层而受“编造说”质疑的问题逐步凸现。

       根脉文化的不自信,导致数十年来出现道教祖庭、千年道都、道教发祥地、道教发源地的称谓变更,龙虎山道都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与其显示功能极不相符,出现无源之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局面,无形中给以“编造说”口实,以致龙虎山祖庭和道都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龙虎山文化旅游和传统文化产业因借不上力而所受影响巨大。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不统一,行动各自为政。维护龙虎山道教文化安全意识淡薄,对道都根脉文化的重要性、战略性认识严重不足,缺失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致良好资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呈现“道教资源在龙虎山,道教文化不在龙虎山”,“不到鹰潭不知道,到了鹰潭还不知道”的窘迫情形。


       一: 在代表文化形态主流的学术界中几乎失去了话语权,在建构中国道教文化体系中,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模糊化。

      二:是数十年来缺失以天师家庙为载体的家庙文化要素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表现之要素(天师世家《宗谱》、天师家庙、祭祀礼俗、天师陵寝)未做权威论证,以及相匹配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保护工作。

      三:是以道教符箓派著称的正一道祖庭,对符箓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尚停留在最基础的状态。


    以中华文化“南张北孔”两大世家现今境况做比对。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陵寝)、孔府)1994年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孔子世家谱》2009年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孔庙祭祀大典自2004年恢复,由原来的民间文化活动转变为官方主导的大型公祭,并由清代模式转为明代模式。

反思江西龙虎山,仅天师府列入国家重点道观。天师家庙、天师陵寝、天师《宗谱》皆未做权威性的论证和推介;天师家庙祭祀礼俗尚停滞在民间小规模范围。两者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出现较大差异,原因出在多方面,但主要问题是对根脉文化的重视、保护和弘扬方面的不足,没有根脉文化载体的支撑。

        加强道都建设,打造以“龙虎天下绝”为重点的道都文化,深化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旅游产品产业链的转型和发展,重中之重就必须建立文化自信,系统说明道都文化的特征和性质,深刻阐明道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落、基本走向,正确反映道都根脉文化的文明史,解决文化的自信。不仅要说明我是谁,更应该说得清我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为此,正本清源,无论如何都已经绕不过对天师家庙的正名,对家庙文化的树立。只有天师世家祭祀圣地的正名,以道教文化最高祭祀地立天下之绝,才能服天下之众,才能完成从经济龙虎山向文化龙虎山的重大转型,才能成就世界级的道教文化中心。

    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随着历史长河的变迁,其余三大古国的文明相继衰退,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延绵不衰。其中原因殊多,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独有的魅力以及文化根脉的基因,维系了民族的长盛不衰。所以,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我们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留住根脉,根深才能叶茂。

    自近代起,中国道教文化曾多遭误解,屡受冲击,步履维艰,更显势单力薄,其生存现状面临极大的挑战。在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中,中国经典传统的道文化、传统的符箓技艺等日渐鲜为人知,而盲目从洋、过分西化的价值倾向却有增无减。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往往出现一种精神上的病态。人们拥挤在快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抛弃。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在松散。

祖庙t9s.jpg   

    

    “文化乃国之根”正是在这种跨文化的境遇中,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和深化显得尤为重要。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因此,弘扬龙虎山中华道都根脉文化,“慎终追远”不是“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懂得道在无欲中,德在无私中,无欲见道,无私见德。因欲望而失道,因自私而失德。“天下事因道而生,天下人因德而存”的先贤留给我们的伟大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自远古的祭祀文化,宗庙及祭祀礼俗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大内容,“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祖庭”,语出《礼记.檀弓上》“祖祭”,《辞海》对“祖祭”注释:祖庙的祭奠。祖庭不是指一个普通的道观,而是道教最高的祭祀圣地。

         家庙,又称为祖庙、宗庙、宗祠、祠堂等。起源于先民对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人祭神祭祖的场所,至商周时期宗庙制度和祭祖礼制初步形成,秦汉并逐步完善。《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南宋理学家朱熹《朱文公家礼》立祠堂之制,家庙和宗祠在明清进入发展巅峰时期,但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皆称宗祠或祠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庙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是植根于老百姓骨髓里的传统。古人对血亲祖先、人文祖先有着强烈的追念与依赖心理,通过宗庙的载体,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达到与祖先神灵的对话,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宗庙文化承担着个体启蒙、道德教化、示范惩戒、文化传承等社会教化功能,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天师家庙不同于一般家族宗祠,是历代天师及族人尊祖、敬宗、睦族的祭祀圣地,其内涵的祭祀礼俗活态反映出了道文化的演变过程,形成天师血脉宗传体系,孕育了天师道文化,集中华文明之大成。

         然而,1940年一场火燹,之后的破四旧、“文革”等运动,文物史籍尽毁,天师族人四散海外,老道士死亡贻尽,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龙虎山道教宫观恢复,已经没有更多的史籍及物证能佐证上清镇一个破烂不堪,毫不起眼的碾米加工厂即是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道教祖庙暨天师家庙。

         天师家庙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湮没70余年,成为近代历史上龙虎山乃至中国道教文化史上难以理喻的谜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盛传的一个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这首民谣,到底从何处而来,不得而知。“绝”是指什么?“不绝”又是指什么?“灭”是指什么?“不灭”又是指什么?“六十三代有一歇”含义何在?历史推移,人们难以理解,只有时间和机遇才能将这首民谣彻底破译出来。

    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六十三代并不完全是天师宗系传承的名号,更多的是指极具宗教和民俗特色、典型意义、历史价值的天师家庙文化,指的是根脉文化的基因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被湮没。

    文化大千世界某一种形态没有文字记载,并不代表其不存在,尤其是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留下过鲜明印记的天师家庙文化。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能成为解开历史断层的钥匙?找到了这把钥匙,谜团将豁然开朗,就能找到中国道教文化的根和源,以致困扰多年的道教门派之间根源之争将失去意义,龙虎山文化旅游业的深化发展才能突破因缺失根脉文化支撑,难以做强做大的瓶颈。

        1949年,张恩溥离开龙虎山远走他乡,至2014年12月,袭封六十一代真人嗣孙仁晸校梓于光绪十六年庚寅秋重修的《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原件被发现,时间的跨度正好是65年。

        《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原件图文并茂佐证了已经湮没70余年,龙虎山敕建至今900余年著名道观、古建筑、活化石,天师家庙的主殿部分仍然幸存于世,即是现今的留侯家庙。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机缘,继而,习主席在倡导中国传统根脉文化的同时,赞誉了“龙虎天下绝”。龙虎山天下绝是对龙虎山道文化特有的龙虎精神的高度评价。

其长期的历史演绎中始终以“道”和“德,自然、朴素、平易、无为、清净、不争”,成为中国道教文化治世处事,成人成事的精深哲学智慧,成为中华道都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宗谱》第一卷【祖天师祠】【家庙】对目前龙虎山留侯家庙即是历史上的天师祖庙的沿革做了阐述。始建于魏晋第四代天师自蜀迁居龙虎山立祠祭祀祖天师,南唐有正史记载为天师宗庙。北宋崇宁年(1105)迁至现址,曰真懿观。明朝改曰静应观,清雍正七年(1729)更名为留侯家庙。谱中记载名称沿革、初建敕建年代等与相关史籍记载吻合,北宋“真懿观”时的功能既是天师的家庙,亦是道教的最高祭祀场所。后虽历经朝代和称谓的变更,其功能并未改变。

   《宗谱》原件、家庙现址尚存,加上龙虎山及周边的多座天师陵寝,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三要素具备,独有的历史文物实物证据即成铁证,事实胜于雄辩的证明龙虎山在中国道教文化发展史上独具领军地位的优势:从张道陵创教阐发延续传承未断的主干根脉。有着历史上唯一可考证的天师家庙,天师家庙的存在即是中华道都根脉文化的象征,以及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家庙文化。

    2015年8月18日,鹰潭市人民政府下发鹰府字【2015】39号《关于公布鹰潭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留侯家庙内蕴的“道教(天师)祖庙祭祀礼俗”项目入录。

2016年1月12日,鹰潭市第八次人大六次会议第32号【提案】《鹰潭经济腾飞的世界级宗教和文化品牌-龙虎山“留侯家庙”现状堪忧,亟待重视、保护和弘扬》。2016年5月5日,鹰潭市文广新局经查阅考证之后,发布鹰文广新字【2016】36号文件,对【提案】反映留侯家庙的情况“基本属实”,“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部署,我市组织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并经报上级文物部门认定,确定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2年7月12日下发了鹰文广新字【2012】53号文件。名录中有“留侯家庙”、“嗣汉天师府”、“留侯家庙即是天师祖庙的定位予以认可”。

    然而,更多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一实情。2015年,天师家庙的归属在社会上仍然是悬而未解的谜团,出现五种截然不同的传说,至2016年底留侯家庙的定位仅存在于红头文件里。由于缺失以天师家庙为载体的根脉文化要素支撑,以致龙虎山道教文化在全国文化界、道教界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仅中华道都的名号不被认可,就连道教正一道祖庭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深入挖掘道都的历史人文资源,无需再编故事,需要的是贴近还原历史的本真去讲好故事。充分认识加强根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注重大上清宫遗址发掘的同时,更应该将重心放在抢救历史现存重大文物留侯家庙,做好中华道都的文化表达与内涵阐释,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打造让海内外“质疑者”心悦诚服的形象与品牌。

         近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今后重要任务:“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

        龙虎山道教根脉文化不成立则中国道教文化的传承不能服人,其对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史、中华文化迁徙路线、天师宗系血统的民俗文化、中华祭祀文化、道教符箓文化、以及中华财神文化、黑虎文化、王灵官文化、狐仙文化等重大课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本土宗教和文化重新振兴,突破围堵,走向世界,将会因为龙虎山道都根脉文化的载体天师家庙暨“留侯家庙”的重大发现而出现机遇,龙虎山将是世界道教文化的圣。

天师家庙是江西龙虎山道都根脉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正一天师道教的根源。

原载于《鹰潭日报》2017年3月21日B1版,作者:李赣江 李程昊 原创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在线客服
- 道长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风科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